经典小说网 www.jdxsw.cc,最快更新大汉时代周刊最新章节!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精兵征讨韩王信,当大军行至平城时被冒顿单于所率四十万大军所伏,让高祖受困于“白登”长达七日,后用陈平之计才得以逃生。
当然,这是野史传说,但自此之后,汉室开“和亲”之先例,以刘氏宗亲之女,及大量丝绸、粮食,希望换来与匈奴间的和平。然而匈奴不守盟约,屡犯边疆,袭扰汉帝国长达数十年。
彼时,汉帝国国力羸弱,无力与匈奴开战,只能暗中积蓄力量,隐忍不发。而如今,经过几代君臣的努力,汉帝国在休养生息了七十年之后的今天,已经有了数倍于高祖时的国力。
遥想当年“白登之围”与“吕后之辱”,及先帝时的火烧中回宫,朝野内外早已将匈奴视为心腹大患,欲杀之而后快。而汉武帝年少登基,在打了几年猎后,终有宏图大展之意,要终结屈辱的和亲政策,继秦帝国之后再次成为东方唯一的霸主。
终于,在汉武帝建元年间,兵强马壮的汉帝国开始了对匈奴的征讨。
这是汉武帝登基以来,首次对外作战,也是汉帝国与匈奴全面战争的开始。当然,因为某只蝴蝶的存在,汉匈的第一次碰撞已变得面目全非。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大汉举国上下,军民同心,所有人都在期盼着此次出征,能将匈奴击败,重拾诸夏辉煌。
这天,大军开拔在即,汉武帝为表现重视,前往南郊祭天,以求大军凯旋。
而长安城内得知消息的百姓们,也特意聚集起来,夹道欢送。
在这注定名留青史的日子里,赵启明因为职务所在无法到场。倒是作为军国主义坚定支持者的奴儿,不肯错过机会,骑着马独自赶到长安,为奔赴战场上的将士们送行,回到马场之后仍然难耐兴奋。
此时,赵启明躺在山坡上,正听着奴儿手舞足蹈、鼻涕横流的描述,仿佛感受到了大军出发时军容肃整,以及夹道欢送的百姓们热情洋溢的样子。
“对了老师,有封书信。”奴儿擦了擦鼻涕,忽然想起什么,停了下来。
“什么书信?”赵启明睁开眼睛。
奴儿从身上摸索,拿了份竹简出来,给赵启明的时候说:“百人将大人给的。”
“百人将?”
“就是学生的骑术老师。”
“那你就说马建国就行了,扯什么军衔?”赵启明吐了嘴里的狗尾巴草。
他打开竹简,意外的发现上面的字体端正,如果是马建国亲笔所些,从前到的确没看出这个匈奴汉子,居然有这样的好书法。想来应该是“马服君”还在世时读过几天书吧。
这么想着,赵启明笑着坐了起来,看着竹简上的内容。
因为军职的关系,马建国现在已经不像从前那么谨小慎微,这种改变最大的好处,是马建国说起话来不再绕弯子,这就让书信的内容上省去了很多的废话。
首先,马建国向赵启明表达了感谢。如果不算那个风雪天,灌夫将那群匈奴人带走时,马建国转过身来的跪拜,这应该是马建国首次对赵启明表达了他的感激之情。
然而这些内容赵启明是不想看的,所以感谢的话他都自动忽略了过去。
正如之前所说,现在的马建国不再谨小慎微,说话也不再绕弯子。这封书信除了表示感谢之外,主要是请求赵启明,能在他立下军功之前,帮忙照顾他在长安城外的妻儿。
仔细想想,马建国有这样的委托,其实也是合情合理。
尽管是“马服君”之子,但马建国生活艰难,不然也不会到这马场里当差。如果是平时,有马建国这个男人在家,就算再怎么被欺负,也轮不到妻儿受委屈,而现在马建国出征,家里没有了男人,妻儿的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赵启明能理解马建国的请求。但与此同时,也注意到书信中的措辞,是“立下军功”之前,而不是“凯旋而归”之前,想来是因为马建国心里清楚,此次出征的结果,可能无法活着回来。
至于为什么是要提到“立下军功之前”这个时限,那就更好理解了。这是因为马建国知道,如果可以拿到军功,不管他是否能够活着回来,朝廷都会善待他的妻儿。
这也就是说,马建国已经做好了哪怕是死,也要在临死之前立下军功的准备。
仔细想想,以马建国的处境来说,这次的出征的确是孤注一掷。因为哪怕战死,只要立下军功,妻儿的处境就能得到改善。用自己的一条命,换/妻儿的好几条命,这在马建国看来是值得的。
恐怕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临别前的书信,才感觉不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反而是字里行间都透着平静吧?
想到这里,赵启明收好了竹简,然后叹了口气。
马建国能拜托的人也只有他了,而他也的确愿意帮助马建国。
所以他抬起头,朝奴儿问了句:“你知不知道马建国家住在哪里?”
“知道。”奴儿擦了擦鼻涕:“老师要去吗?”
“我好歹也是个侯爷,真要是我去了人家要想办法招待我,这不是给人家找罪受吗?”赵启明想了想:“你去就行了,好歹也是公主府的人,邻居街坊知道你的身份,绝不敢欺负人家妻儿。”
奴儿使劲点头:“那学生这就去。”
“回来。”赵启明有点头疼:“谁让你现在就去了。”
“那什么时候去?”
“人家过得不好,你不提前准备点东西带着?”赵启明无奈,但说完又想起什么,摆了摆手说:“算了,你就经常去就可以了,逢年过节送东西的事情,我回去吩咐侯府准备。”
奴儿想了想,估计意识到自己的确也没什么钱,于是无奈点了点头。
“对了,马建国的儿子多大?”
“比学生小两岁。”
“那你今年多大?”
“学生十二。”
赵启明点了点头:“外族的身份估计也难有什么玩伴,你没事过去跟那孩子多相处,另外听马建国说那孩子在读书,你自己不看的书多准备些,给人家孩子带去。”
听到这话,奴儿意识到自己还是可以帮忙的,于是高兴的点头。
打发走了奴儿,赵启明重新躺在了草地上,想起了李敢。
他知道,这次出征,李敢和李广父子同上战场,家里也没有了男人。但因为身份地位的关系,没人能欺负得了李广的妻女,而且长安城中有那么多的老将护着,还真没人有那个胆子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恐怕也正是这个原因,李敢走的时候才会那么坦然,来马场也只是为了道别,顺便带上自己的家庭作业,而没有对家里的事情,对赵启明有过任何的嘱托吧。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说两个男人都上了战场,家里还能好好过日子的。想来平日里提心吊胆是勉不了的。而这种情况不需要像马建国家里那样,需要什么逢年过节时送去些日常用度,倒是更需要些安慰和开导。
显然,赵启明是做不来这种事情的。
因为辈分的关系,他不能去安慰李敢的母亲,而安慰李敢的姐姐,又实在引人误会,搞不好还会适得其反,成了“趁别人家里没男人跑去调戏人家姑娘”的臭不要脸。
所以这个事情赵启明是不能去做的,更需要个女人去做。
这样的话,那就只有拜托静安公主了。
因为静安公主为人处事很让人放心,而且这婆娘消息灵通,能在最快的时间内给母女两人带去些让人感到安慰的消息。
当然,更关键的是,赵启明没有其他女人可以拜托了。
想想,还真是有点失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