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遗失边关的记忆

阿喜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经典小说网 www.jdxsw.cc,最快更新阿喜文集最新章节!

      畹町有着丰厚的历史沉积,但它为什么始终没有演变成推动畹町前进的文化动力?

    归结起来,历史对于畹町来说,仅仅是一种记忆。  

    我们的思维常常是这样:一个地区的发展必然要向城市化迈进。于是我们常说:别把畹町不当城。因此,即便畹町确实不足以为“城”我们还是把它打扮成了“城”的模样在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能做榜样的“村”不少,而且都吃香。如果我们抛弃所有“城”的观念,把精力用于造就一个小镇,甚至一个“村”畹町也许能成精品。

    一

    夜晚到达畹町,住在刚落成不久的畹町大酒店,从窗口就能看到对面九谷市的夜景。街灯不多,错落有致,照什么其实都不太明了,但因此却把这片宁静的土地点缀得很有些意境了。

    酒店外是条大道,道两旁是两排整齐的槟榔树,忽明忽暗的路灯就掩映在成排的槟榔树中间,照得槟榔身影婆娑,亭亭玉立,沉默如少女。

    畹町气温颇高,但四月的晚风从街头拂面而来,倒也夹杂了丝丝凉意,因此把畹町的夜晚吹得冷冷清清。

    街上行人已经很少了,两三家尚未关门的杂货店和小吃店里,或白或黄的灯光下,主人百无聊赖地看着电视。

    偶尔,有一辆摩托车开过,突突突的响声空荡荡地传出很远。

    倒是在这冷清和宁静中,突然有几声狗叫声随那夜风传来,畹町一下子便空灵了许多。我看不到畹町完整的模样,在明天天亮之前,它还将一直保持着那份神秘。

    我想,有神秘感总是好的。我们的生活需要神秘。

    第二天,阳光很好。

    畹町桥上早有三三两两的旅客在拍照留影。

    登上森林公园,畹町就在眼底。然而这哪里是想象中的畹町,这与司空见惯了的小城小镇到底有何区别?即便是弹丸之地,城市化的进程也已明显在驱逐着畹町的古老传承。

    据说,五十年代畹町商贸一片欣欣向荣的时候,畹町还到处是茅草房和铁皮房。茅草房和铁皮房自然不好,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是否又让畹町灵气尽失?

    发展无可厚非,但是否只要提到发展就只能是城市化?畹町曾号称是中国最小的城市,其实说他是中国最小的小镇恐怕离事实也不会太远。以畹町之小,如果我们把造“城”的精力用于建“村”如果我们在大力建设的时候少些简单的模仿,多些独特的创意,畹町也许能成精品。

    这是有先例的。如浙江的华西村,如鹤庆的新华,如腾冲的和顺。

    只有神秘存在,并且得以延续下去,我们对畹町的未来才会有更多的念想和热情。悲哀的是,这种神秘感正慢慢在消失。

    畹町有着悠久丰厚的历史沉积,但目光所及之处,现代化进程正破坏着一切。就畹町桥而言,当特定的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已经远去,它作为畹町抗战史的产物存在,其审美的功能应该高于实用功能,其存在的形式是记载历史的载体。可如今,若非借助书本知识和标志性说明,人们已很难从桥本身看到历史的痕迹了。

    当畹町再也没有什么古迹,当那些足以承载历史和往事的建筑都已消亡,所有往事都将变得极不确切。曾经果然有过这样的时光吗?在档案馆翻找资料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们其实都很恍惚,多年之后,除了这间昏暗小屋里的纸张,还会有多少东西能让热爱畹町的人们触摸到以前的岁月,触摸到畹町曾经拥有过的辉煌,曾经遭受过的苦难那时候,档案馆里面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和零散的文字,又能向后人证明什么?又有多少现实的意义。  

    即便辉煌早已远去,太多的人却依然在痴痴的怀想。于是乎,商贸名镇、多元文化名镇等似是而非,含含糊糊的称谓被我们一厢情愿地加诸畹町仔细想想,其实很多关于畹町的既成概念,除了概念本身,已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了。畹町无法承载这一切,畹町需要的也不是冠冕堂皇的虚名。

    二

    关于畹町边贸一片繁荣的岁月,我无缘亲历。到畹町的第二天中午前往边贸货场,也没能目睹车来人往的热闹场景。找人问问,说是由于缅甸方面政策有了调整,畹町边贸正遭受着影响。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看看路边写有“畹町边贸货场”的指示牌,油漆有些时日了,部分已开始脱落。

    我不知道畹町商贸活跃的年头,这里是怎么一番景象。

    据说,热闹的畹町街上,店铺相连,有卖洋杂货的,有卖牛奶咖啡的,有开旅馆的、堆店的,有诊所、民贸商店、进出口公司

    每日清晨,太阳尚未升起,缅甸的边民就过来做生意了。于是,沿街摆满了卖小吃的摊点,饵丝米线、面条包子、凉粉饺子、面包煎饼,不一而足,琳琅满目,香气散发开来,整个畹町几乎都弥漫着丰足的气息。

    到中午清闲时分,即便太阳当顶,南来北往的人们依然游荡在街头,从这家店门出来,从那家店门进去,一副逍遥自在的模样。

    到夜晚,畹町更是夜不闭市。其时当地尚无电灯,但边民们用汽灯、煤石灯、煤油灯,也把一个夜晚摆弄得极其精致。吃宵夜的、喝茶解乏的、从对面的九谷市过来谈恋爱的,整晚人头攒动

    这些事和这些人,如今安在?

    热闹终究过去了,畹町也随之沉寂下来,失落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抛弃,都走了。没走的人,也只能茫然地等待。

    那些天我常常在想,畹町作为边贸名镇的样子应该是怎样的呢?

    也许应该是这样:有一条街,是中国独一无二的,是畹町特色的,它的模样像50年代初那种样子,是古朴的、典雅的,是真实的历史的还原。这里挂满了汽灯、煤油灯(哪怕是为了装饰),灯光下有人吆喝、有人谈笑风生、有人忙碌、有人悠闲地看风景,它们给外人的是一个边贸名镇的具体印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可以触摸,可以把玩。

    畹町四月中午的太阳给人一种懒洋洋的困意、坐在界河边、耳边一直是边民讨价还价的热闹声。畹町地下没有探明的宝藏可开采、地上也无特殊的资源可利用,唯有发展边贸是条光明的大道。但一直以来,畹町依靠并强调的始终是独具优势的地理位置。回过头来想想,地理位置果真是最大优势吗?与之相邻的姐告口岸、章凤口岸,不也具有同样的优势吗?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瑞丽市的发展,姐告、章凤口岸的边贸地位将进一步提高;腾冲旅游业日益兴旺,人气也开始骤升,其作为口岸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畹町市场较小,又没有相关可拉动经济发展或提升人气的产业,边贸受到冲击是意料中的事。

    当然,这样的热闹也许还会重现,可会是什么时候呢?即便这样的时候终于又来临了,畹町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去迎接它?是从文化角度还是经济角度去接纳?是否还有别的方式?当这样的高峰期再度远去,畹町是不是又得像以前一样回归平静?

    我们评价畹町边贸的进步与否,无疑也都只从经济的角度去衡量。关于边贸文化,我们几乎没有创造过什么。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忽略了最关键的部分。几十年过去后,我们是否还是忽略了最关键的部分?  

    在畹町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件事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是国家级口岸的设置,其二是滇缅公路的修通。前者让畹町逐步成为了边贸重镇,后者让畹町一下子闻名遐迩。现在,口岸的设置依然不断推动着畹町经济的发展,畹町抗战名镇的定位也把抗战文化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然而,随着战争的远去,太多的往事和历史痕迹都成了记忆,以抗战为卖点到底有多大的诱惑力?

    三

    在畹町采访的那些天,我一直在寻找畹町作为抗战时期维系中国与国际联系的重要隘口所留下的痕迹,可遗憾的是,除了民间传闻、书本记载以及保留在档案馆里的几枚子弹壳和两只缴获的日本兵头盔外,我几乎找不到任何能使后来者见之便“梦回沙场”的东西了。

    难道,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曾作出过牺牲的畹町,以及在抗战中形成的畹町精神,真要湮没在这滚滚红尘里,慢慢被人遗忘?

    那段历史除了给畹町带来荣誉——那是来自别人的赞誉,却也把苦难留给了畹町——这是可以触摸得到的伤痛。我们也许可以忘掉所有的荣誉,但苦难却是永远不能忘却半分的。

    因为有了如此的苦难,才有了如此深厚的历史。

    那是1937年,凇沪会战难以持久已成定局,南京正受威胁,蒋介石在北极阁会见了云南王龙云,问凇沪会战如果失利,将如何?

    龙云答曰:上海若失,国际交通顿感困难,南方战区可能扩大,香港和滇越铁路都有问题,要准备一条可靠的国际通道。所以应立即着手修筑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从缅甸出海到太平洋,就不怕日本把我国海岸全部封锁。

    计是良计,然而时间是个问题。从昆明到下关段400公里,整整修了11年,下关到边境,只会超过此数。是否又得再花10年?

    10年太久,只争朝夕。

    因此蒋介石虽然口气和善,但话语已有了逼人的气势,他说:今日之局势,不是抗战求存,只有投降亡国。如果放弃寸土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舍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的生存

    这年冬天,被英国报纸称为“中国万里长城一样的奇迹”的滇缅公路动工了,每天,10多万人排成九百五十公里长的“人路”殊死拼搏。四个月后,公路基本修成,但其间“死伤者无数”

    回望历史,是苦难成就了一条公路,成就了一座小城,成就了一个泱泱大国。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畹町的滇缅公路们作为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是否能把当初的苦难升华成一种文化动力,由此推动畹町向纵深发展。

    据说,随着畹町旅游的发展,以畹町界桥为核心,沿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为主要线路,打通中、缅、印自驾“美式吉普车”旅游线,规模购置仿真美式吉普车组建二战游野战车队,同时建造滇西抗战文化博览一条街的项目正在实施,但我依然担心它能否深刻诠释抗战文化的内涵。就如已经建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那整齐的汉白玉石阶、围栏、精美的雕塑,果真能再现南洋华侨机工抗战之惨烈、悲壮?

    汽车在滇缅公路中国段上奔驰,两边都是苍翠的树木。正是初夏时节,开着车窗,边境的山风带着花香不断往车里钻,心情为之逐渐平静下来。如今,这条曾经名声显赫的公路默默扮演着自己最原始的角色。作为一条路,也许这才是它的本真。

    我想。  

    黄昏抹红一条边界的时候,畹町便收敛起一天的笑容,沉浸在无限的欣慰里,让商贾人家如梦如幻的灯光流泻心底装载的神秘于是,温柔的灯光牵着你的眼睛在小城四处流盼,思绪驰骋,你一点也不会觉得自己孤。给你一个回味,给你一个怀想,给你一个甜畅,给你一个芬芳,给你一个希望,如走进一个梦的故乡。

    四

    时间每天都在流逝,很快,就该是告别畹町的时候了。这些天来,畹町逐渐我脑海里变得清晰、完整,接着再支离破碎

    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把这些碎片重组起来,构成崭新、丰富的畹町,但是这一切尚未开始晚上,独自走出酒店到街头晃悠,一路思绪飞扬。街上行人依旧很少,晚风照例那样吹拂,我一直在寻找的什么东西,突然明晰起来了:那就是留恋。

    每天,南来北往的游客与畹町擦肩而过,还有多少人还会为畹町梦萦魂绕?还有多少人会一如既往地留恋这座遗失在边关的小镇?

    畹町人气旺盛的年月,年出入境人员最高时达到130万人,小小边境车水马龙,可谓极度繁华;现在,能让游客在畹町多逗留一分钟,也成了畹町人的奢望。畹町魅力散失何以至此?畹町的“边关文化”到底还能释放多大能量?

    这首先让我想到了腾冲和香格里拉。

    腾冲最初的宣传定位是“游火山热海,品腾越文化”其中,不论是“火山热海”还是“腾越文化”基本都是实在的、能看能触摸的事物。即便火山热海非腾冲特有,但“腾越文化”却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店”

    于是,腾冲火了。

    之后崛起的香格里拉,宣传则侧重于“消失的地平线”突出的是香格里拉的“秘境”优势,强调重点是“寻找人类心灵的最后归宿地”所以,即便这一切都颇为玄虚,但“消失的地平线”所营造的神秘感一时间却让虔诚膜拜“原生态秘境文化”的芸芸众生趋之若骛。

    于是,香格里拉也火了。

    查阅史籍,早在千年之前,畹町就已经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主要驿站,但没想千年之后,畹町还是无法从“驿站思维”中解脱出来;始终无法成为众多匆匆行走着的脚步的最后的归宿地。

    当然,充当驿站也没有什么不好,当驿站功能达到极至的时候,畹町以其活跃和精致感动了一代人,一时间商贾云集,游人如梭,每日迎来送往,令多少故事在这儿流淌,令多少过客痴迷。然而当繁华褪尽,驿站是注定要被人们遗忘的。也许,在畹町还不至于要为出路挣扎的时候,我们就该想到这些了。

    与腾冲和香格里拉的造势相比,畹町显然没有过多地包装自己,但这并不说明畹町会因此保持着它最原始的状态,不会因此而显得纯粹。畹町可宣传的很多,边贸文化、抗战文化、外交文化、名族文化,但到底什么才是畹町的精华?中国之大,边关何止畹町一处;至于抗战、外交,撇开已无迹可循不说,畹町也不具优势。

    畹町人一直都在“重提旧事”可“旧事”却总是那样虚无飘渺,不留痕迹,所以听起来总让人觉得这里面多少有些阿q式的“先前比你阔”的穷酸味时过境迁,畹町是否也该换个新面貌以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