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翠莲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经典小说网 www.jdxsw.cc,最快更新翠莲文集最新章节!

      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她没有读过一天书。她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苦难中,母亲凭着对生活的执著,艰难地支撑着贫寒的家庭。

    我的父亲比母亲大10岁,因为贫寒在当时当地成了找不到老婆的大龄青年。母亲遭前夫抛弃后,一路流浪讨饭,后经人撮合,与父亲组成了家庭。在我8岁那年的夏天,父亲因患菌痢而无钱医治,在56岁时丢下母亲和我撒手西去,可怜母亲46岁就守了寡。没有了男人的家庭日子是非常艰难的。生于50年代初的我,与许多同龄人一样,经受的最大煎熬就是饥饿。豆饼、花生饼作为计划粮,山芋、萝卜、青菜代粮食,到生产队食堂喝那照见人影的萝卜粥。村里有的女人受不了这种苦难上吊自杀的就有好几个。母亲为了她的儿子能吃饱,让她的家庭在艰难中能支撑住,而吃尽了千辛万苦。山芋干、胡萝卜干、青菜、麸皮,热脸贴着别人的冷脸借粮,甚至把自留地里未成熟的麦子收割上来炒熟加工成“嫩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是最难熬的日子,不少人家摸着坛子里“多乎哉,不多也”的粮食,不得不把每天三顿改成两顿,我家因为没有劳力更是率先吃起了两顿。每天早上,我空着肚子,背着书包去学校读书,上午9点多了,母亲跩着小脚端着冒着热气的早饭送到学校,那是用准备喂鸡和猪的麸皮重新磨碎过筛后的糁子煮成的稀饭,虽然筛过,但粗粗的麸皮还是满嘴钻,难以下咽,下午到放晚学时才吃中饭兼晚饭。长夜难眠,躺在床上,饥肠轱辘。这时母亲就鼓励我说:孩子,不管日子多难,我们都要熬下去。有时母亲还经常幻想着夏收用分来的小麦蒸馒头,以此来鼓励她的儿子树立度过春荒的信心。我明知这是画饼充饥,但还是宁可信其有,而且每每听到母亲的这种憧憬,心头就为之一振,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做起了熬过春荒后咬馒头的甜蜜的梦。“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原来这是一个母亲对她忧心忡忡的儿子的庄严承诺。尽管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5年了,但这些话里包含着的面对艰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就这样我们母子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同龄人一样,战胜了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顽强地活了下来。

    母亲大字不识一个,但却很有眼光。60年代,劳动力就是工分,工分就是口粮,口粮就是通向生命之路的通行证。不少的同龄人为生活所迫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有的考取了初中也放弃了升学机会。而我却十分幸运。记得小升初时老师登门征求家长意见时,母亲毫不含糊地说:“孩子只要念得上书,哪怕讨饭也要让他上!”母亲的话给了我极大鼓励,我人穷志不短,小升初竟考了全公社第三名,录取榜贴到大队时竟引起了轰动。母亲为了我读书,面对那些富裕人家的讥讽,毫不动摇,意志坚定;她曾为筹措学费向一户有钱人家借3块钱而遭到白眼,她也曾不顾自己拙嘴笨舌几次三番求大队干部减免了学费。中学到镇上读,中午大家都在学校代伙,母亲曾用热水瓶装好稀饭让我带到学校当中饭;冬天天冷,我穿不起棉裤,母亲就把自己的套裤让我穿上,没有棉鞋,母亲花3毛钱请邻居为我加工一双御寒的茅窝。69年春,大队贫下中农代表一致推荐我继续读高中,当时我已18岁,如果不读书,就能帮助母亲减轻家庭负担,家境也许会慢慢好起来。母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大队一共推荐了6人,你不去不就辜负了领导一片苦心,家里再穷几年怕什么?听了母亲一席话,我这个大小伙子又一次坐进了教室。假日里,我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放学后哪怕有两小时我也要去劳动班做工,冬天早上还坚持拾粪,寒暑假更是出满勤,挑大粪、拾棉花、挑河什么都干过。为的是让母亲不再受苦,为的是母亲的脸上露出笑容。

    母亲逝世于1983年12月26日,那时农村刚刚实行了大包干,农民的好日子刚刚开了个头,吃惯了粗粮的堤东人刚刚开始吃米。可是母亲却因脑溢血突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母亲苦了一辈子,没有享过几天福就这样离开了与她相依为命32年的儿子、媳妇和孙子,我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曾经放声痛哭。母亲留给我们的遗产虽然只有两间丁头府茅屋,一张吃饭的小桌,但她遗留给我的精神遗产却使我受益终身,使她的儿子能够从容面对人生之路上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我常想,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多难的民族,她今天之所以能永不堕落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正是有了母亲以及许许多多像母亲一样的普通人对生活的执著追求吗?

    写于2008年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