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棱镜下话西游

苍山如海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经典小说网 www.jdxsw.cc,最快更新苍山如海文集最新章节!

      我喜欢“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的观点,相信一个作品一经面世,它的作者就丧失了对它的阐释权,这种阐释权完全在受众——读者、听众和观众手中,作者的阐释只是千万种阐释中的一种而已。用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的话来说,就是作品一经问世,作者实际已经“死亡”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历史地位一直有人持怀疑态度,我对此却不以为然。西游记是一部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著作,这是不容质疑的,我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和启发。我想说说我看西游的角度和对西游记的理解:

    一、反腐败的对策和反腐败历程的艰巨

    我觉得西游记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力作,或者说是揭示社会腐败现象的力作。腐败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祛除不掉的毒瘤,西游记则揭示了社会腐败的原因,并且也通过它塑造的人物提出了反腐败的对策。

    西游记通过奇伟的想象构造的一个个故事揭示出一个论点,即:腐败是人妖共患的疾病,人性恶和妖性恶一样是不可能根绝的社会现象。对此,作者通过四个主人公开出了反腐败的良方。在师徒四人中,最不容易腐败的是唐僧,唐僧之所以不容易腐败,是因为他有着对佛的坚定信仰,靠着这种坚定的信仰,在取经的路上,他能够始终保持着百折不回的信念。他告戒世人,反腐败必须培养人们的向善的坚定信仰,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和纯洁。其次,不易腐败的就要算孙悟空了,悟空之所以不易走上腐败的歧途,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强的自控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定力。他能够严于律己,时刻对自己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通过悟空的实践,他开出的反腐败的第二剂良方就是,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严于律己的能力,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靠高素质的队伍,保持队伍的纯洁。再次,要算沙僧了,沙僧有人的一些弱点,但是更多的是人的优秀的品质,比如诚实、能吃苦、塌实肯干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种良好的品质是沙僧保持不坠入腐败泥潭的重要法宝。因此,反腐败的第三剂良方就是道德教化,要注重人的道德培养和教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德服人,以德治政。最后说说猪八戒,猪八戒具有人的一切恶的本性,贪婪、好色、懒惰、虚荣、不诚实可以说,八戒是最容易腐败的主儿,可是猪八戒最后还是避免了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最终修成了正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取经的团队中有一套良好的监督机制在起作用。唐僧的诫勉谈话保持着警钟长鸣,悟空的火眼晶睛实施了全方位的监督,直至八小时之外,沙僧的贴身紧逼式的监督等等,都让猪八戒每一次的腐败念头熄灭在了萌芽状态,最终保住不坏的金身。这说明,反腐败重要的是要有一套好的制度,好的监督机制能让坏人变好。

    与此同时,西游记还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仙界头领身边腐败分子不少,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头领是有责任的。在下界为虐的妖魔都是很有来头的,银角是太上老君的秘书,玉兔精是嫦娥的秘书,老鼠精是托塔天王的私生女、狮驼岭里的狮、象乃普贤、文殊的司机,大鹏是如来的娘舅,黑水河的妖怪是龙王的外甥,青牛怪是太上老君的驾驶员,等等。再加上一些仙界头目包庇腐败分子,至使打击腐败工作不够有力。所以,反腐败的道路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依然任重道远。

    二、催人奋进的号角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人在迢遥的西方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师徒四人,尤其是孙悟空一心为公,义薄云天,有胆、有识、有智、有能,并有远大抱负,疾恶如仇并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历尽千难万险,降妖除魔,力克九九八十一难,讴歌了那些为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人们,排除艰难险阻的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

    三、从体制外的精英到被招安的孙悟空

    有人说,孙悟空的成长历程,表现的是一个儿子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在说明儿子如何经过无法无天的儿童时期——大闹天宫,如何在父亲——玉皇大帝、佛主,威严的压迫和规范下接受秩序世界的统治,继而在父亲的威压下,也在母亲——菩萨的劝说下走上了为现实秩序世界所接受的人生奋斗道路,最后到达西天取经成功,获得了父亲的认可。

    可我更觉得孙悟空,是一个民间精英成长的典型版本。他是“金风玉露一夜逢”不知玉露何时撒向民间,于是假托石头中蹦出一只猴子。漂洋过海,学了七十二变,有了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种种本事“海龟”后,靠着自己的本事,拥有号令一方的威望,接着闹龙宫,抢走定海神针,由于不满意等级森严的贵族制度,扯上造反大旗,自封为“齐天大圣”又搞得天庭乌烟瘴气。虽然一度将他招安到天庭,封他为“大圣”的称号。但是,他始终没有完成角色转换的任务,依然保有民间精英的气息。直到被压在五行山下,又经过保佑唐僧西天取经,在漫长的磨练和磨合中,终于逐步完成角色转换的任务。当他成为斗战胜佛后,宝莲灯中的沉香求他出手相助时,无动于衷的悟空已经彻底的由体制外的民间精英转变为体制内的正统力量了。

    由此看来,鲁迅说的真是太精辟了:“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是。”

    四、儒道释的融合和选择

    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宗教小说,是在宣扬佛教、道教和儒教,通过讲述师徒四人经过重重考验和锻炼,最后成佛的故事,表明了尊崇、皈依佛教的观念。但我们在书中,也看到很多明显的是对佛门直至佛祖的调侃,对佛门毫不留情的诽谤,不敬菩萨,亵读道流的内容。比如:讽刺阿难、迦叶要“人事”如来说经文“卖了三斗三升米粒金”嫌少等等,进一层看是对佛学颟顸。回目中有很多道家术语,但从道教角度看,西游记一书的态度也可说是大不敬了,对道家多次讥为“傍门外道”车迟国敬道灭佛,书中让猪八戒把道教三位祖师圣像丢进茅厠。比丘国道士国丈作恶多端,开出吃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肝的道家“药方’,书中让百官喝采,说什么“唯道独称尊”连道教的祖师爷太上老君,也成了孙悟空屡屡戏弄的对象。

    西游记看起来似乎是一部反宗教的小说,其实不然。孙悟空代表了一种奋进、不安分的上进之心,经过种种磨炼,最后到大彻大悟的境界。如果按佛家说法“斗战胜佛”本身就不通。佛是大彻大悟,无竞无争的,焉可“斗战胜”!然而,作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儒道释融合的时代,由此产生的心性说十分流行,在心性说看来,炼心的过程就是战斗,就是与内心的贪欲斗,与外界的诱惑斗,最终胜利自己便可成佛。我觉得,西游记中讲的佛和道不是教徒们顶礼膜拜的“像”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佛和道,是智慧和信仰。